老家具跨越時空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從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到后續傳播這種文化而實現了它的價值。老家具不僅因為自身具備的藝術元素而堅強地存活,還因為其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而受到應有的榮譽和保護。
老家具斷代判斷難
近年來,老家具經歷了從藝術品市場后起之秀到今天如日中天的演變,成為國內外各大拍賣公司和古玩市場上一個火爆的熱點。一把明代的黃花梨交椅七千多萬元成交,清代的一張紫檀羅漢床三千多萬被行內人收入囊中,這是多么瘋狂的事情。即便這兩年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沒有撼動這個市場,老家具的價值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失去了度量標準。當高企的價格和持續的行情讓人憧憬之時,往往也是價值回歸的前奏,并非意料之中的意外,人們總是喜歡在迷失后才想找回自己。遺憾的是,市場經濟的炒作總是大起大落,沒有平靜,沒有底部。
正是由于老家具收藏熱的興起,各地市場上仿制、做舊的老家具泛濫成災,這些贗品幾乎涵蓋了古代宮廷和各地方流派的所有風格,那真是集合了眾家之力!有些高仿老家具與真品難以區分,從用料做工到皮殼都惟妙惟肖,且大多帶著行內專家的鑒定證書或拍賣會的標簽,有個別家具還帶著國外回流的火漆。這讓愛好老家具收藏的朋友躺著都中槍。
“明末清初”、“清三代”是老家具鑒定中專家常給的定語,動輒就介在上百年了,為何會這么模糊?老家具的鑒定和斷代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相比鑒定瓷器和青銅器要難很多,常常是一件老家具三個專家三個說法。古人做家具屬于保守的行當,即便御用木匠也是家人代代傳承,很難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仿制有價值的家具在歷史上從沒消停過,如清末民國就大量的仿制明代經典家具;同朝代之間的仿制也很多,如民間大量仿制御用家具。另外,家具使用條件和存放的環境對木質內在結構和外表影響也太大,很容易給人造成錯覺。這些都是老家具鑒定斷代困難的主要原因。
老家具斷代鑒定法
鑒定老家具可以從型、工、韻、材、殼、微六個方面下手,好的贗品也多從這六個方面同時用功作業。因此鑒定老家具真偽和斷代要有非常的耐心,要從這六個方面綜合掌握老家具的特點才能加強鑒定的準確性。
“型、工、韻”都有歷史的特點,但這些特點多數早已被人總結利用,所以這三方面犯錯幾率較低,除非低端仿品。至于區別舊木新工,要注意它的榫卯交接處有無新工痕跡,家具的里外都必須注意。家具上的飾件也是斷代的參考物品。家具上雕刻的花紋,應當是鑒定的最好依據,因為花紋本身就有鮮明的時代性。明末清初之際,各種西方文化藝術逐步傳人中國,自清雍正以后,模仿西式紋樣的風氣大盛,特別是清廣式家具,出現中西結合式家具,即以中國傳統做法制作成器,再雕刻西式紋樣,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也有稱為西番蓮的。另有琺瑯制品又名景泰藍,創始于明代景泰年間,明末衰敗,直至清乾隆始又復盛,當時也有用其裝飾家具。青銅器紋飾在明代家具上雖有應用,但往往小部分應用。而清代在各類型家具上普遍應用。還可以將家具上的紋飾,與同時代其他藝術品如漆器、瓷器和木雕等的紋飾作比較。在家具的造型上亦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如家具中桌、案、椅等的腿部造型,明代腿足往往是內翻馬蹄足或外翻馬蹄足,再就是無任何修飾的直腿,而清代卻出現了挖缺做法和回紋馬蹄足。清代還有一種木鑲家具,如一些櫥柜和桌等,家具骨架用一種硬木制成,而面板往往用另一種木料雕花鑲嵌,使家具本身形成互相映襯和文靜典雅的藝術效果,這是清代一種很有特色的制作家具的技法,也和清代一些珍貴木料不易搞到有關。
“材”易受不同時期來源不同限制,造假者往往處心積慮于此,如老黃花梨仿造就很難。明代所用的黃花梨、雞翅木、紫檀,到了清中期日漸匱乏,清中期大量使用紅木花梨木、酸枝木等。老紫檀和新紫檀又有不同,老紫檀不落色,新紫檀落色,老紫檀上漆易剝落,而新紫檀上色髹漆卻易吃牢。近來又有人以酸枝木充紫檀,因這兩種木質都很細密,且又都相當沉重,而漆色一深往往也不易分別。但將紫檀和酸枝木各刮些木質用火燒時卻有明顯區別,紫檀無明顯氣味,煙呈直線上升,而酸枝卻有酸味,煙亦呈彎曲狀上升。近有以新栽黃花梨仿明式或其他古家具出現,是一些人企圖魚目混珠。其實新舊黃花梨的木紋是不同的,樹齡越古的黃花梨。紋路是大而散開的,新栽的則緊而小。“殼”指皮殼和包漿,也是作假者難過的一道關,好的皮殼舊而不臟、新而不艷,歷經歲月和人氣賦予的皮殼和人為速成的皮殼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微”就更難了,老家具經歷歲月的洗禮,從內到外都有氧化和微生物侵擾的變化,歲月的痕跡絕非造假者用酸堿一燒可為。微觀變化的證據如同板上釘釘更為直接,顯微儀器的輔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古玩行內專家對老家具的斷代鑒定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目前國家已經明令禁止故宮等各級權威鑒定單位在職專家私下對外鑒定物品,對老家具的鑒定報告規定必須是有組織的多人綜合鑒定意見。科學和偽科學總在較量,老家具鑒定要從經驗常識和科學的角度綜合去判斷。
每件老家具都是力量與美的化身,都是內外兼修的藝術體。當一件老家具讓你又愛又恨的時候,當你從中體會到“為人”已成“人為”時,你要懂得“舍得”,學會“放棄”。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