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紫檀素工雙圈卡子花大八仙桌
尺寸:103×103×85厘米
八仙桌不僅看著美觀,坐著舒服,更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八仙桌上排坐次,長幼有別,象征著家庭團圓;過年可用于祭祖,平時能促進家人的溝通。八仙桌作為一件具有悠久歷史的家具,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說明了它具有的極大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八仙桌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桌面較寬的方桌,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故民間雅稱八仙桌。關于八仙桌的由來,民間有許多傳說: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勞累疲憊,退至海灘休息,頓覺腹中空空,便分頭尋食充饑,曹國舅一人不辭辛苦,騰云駕霧行至凡間,一股奇香撲鼻而來,尋香至一莊上,喬裝成農夫進莊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肴一個一個的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已享用發膩,農家菜肴卻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略施仙法,采帶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腥,故又帶了一素菜,計八大碗,并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后定當圖報。
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后精神倍增,再戰龍王大獲全勝。以后人們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一直流傳至今。
神話傳說為八仙桌的由來增添了濃重的神秘色彩,其實幾案類家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有虞氏的時代,當時稱為俎,多用于祭祀,案的名稱在周代后期才出現,宋高承選《事物紀原》載:“有虞三代有俎而無案,戰國始有其稱。”桌子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敦煌唐代壁畫中就出現了方桌形象,但其名稱在五時才產生。現在可考的八仙桌的歷史,至少在遼金時代就已經出現。從元代壁畫和史料考證,最早的八仙桌是束腰,內翻馬蹄,明顯帶有壺門的。到了明代,出現圓腿,束腰和羅鍋棖的八仙桌。清代的八仙桌已沒有壺門,添加了拐子龍和一些吉祥圖案。明清時期八仙桌極為盛行,尤其是清代,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家家使用的桌子幾乎都是八仙桌。不但品種多,而且美觀。今天所能見到的八仙桌即典型的清式家具式樣。到了民國,受西方家具影響,又出現了帶抽屜的,并出現了攔水線。
清中期 紫檀素工雙圈卡子花大八仙桌
尺寸:103×103×85厘米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件清代紫檀雙圈卡子花大八仙桌體量碩大,精選上等小葉紫檀木制作而成取料方正平直,寬厚勁挺;桌面攢框裝板,冰盤沿線腳,高束腰平直無飾,與牙條一木連作;下施雙圈卡子花與橫棖相連,簡潔明快;方腿內翻馬蹄,足刻回紋。整器色澤古樸雅致,無漆無蠟,包漿自然淳厚,瑩潤深沉;似溫玉,如緞面,帝王之木的天然美感在渾厚包漿下低調、內斂,卻奪人眼球。
八仙桌通常莊重方正,置于廳堂之中,面門背墻,與大翹頭案、太師椅合為中堂;或置于廳堂中間,團圓共飲之用。一件八仙桌,端坐堂前,見證家族興衰繁榮,承載幾代記憶。正如此件紫檀大八仙桌,歲月磨平痕跡,使其深沉內斂,遮不住的是傳承的光華和傳統的文化。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