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古典家具,運用榫卯結構而不使用釘子。那么古典家具真的就跟金屬絕緣嗎?也不盡然。傳統木作家具上,同樣也有五金配件,其中主要是銅飾件,起到必要的連接、活動、緊固、裝飾等功能。
《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作者,古斯塔夫·艾克就曾贊嘆過:
五金配件于中國家具,猶如鍍金裝飾于洛可可作品,這些配件的分布對家具的美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布置這些配件,有時看來是利用了黃金分割知識。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于柜的銅質鉸鏈和用于漆案的邊角、足部的鎦金銅件、銅案環等。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雖然后來發展的瓷器逐漸代替了銅質器皿,但人們對銅固有的情懷卻延續至今。
古時候的銅錢是財富,而從金屬角度看,銅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耐磨性、延展性、鑄造性和優良的機械性能,可以制造精密儀器,也常用作家具配飾。
尤其是在傳統紅木家具上,銅的淺金屬色與黃花梨、紫檀、紅酸枝等深紅木色,搭配起來高貴華美、相得益彰。銅不易生銹,使用一段時間會在表面生成氧化層,因此經過歲月打磨,光澤越發柔美。
家具上的銅件以合頁、拉手應用最為廣泛,此外還有面頁、面條、扭頭、吊牌、拍子、包角、套腿、提環、插銷、鎖頭等,這些銅飾工藝講究,主要分花型和素面,又衍生出各種形制,與家具木器上的雕刻線條相呼應,銅配件就像給家具戴上的首飾,充分體現了匠人們的審美和智慧。
△面葉面條吊牌
面
葉
古代家具上銅質飾件,多為片狀的銅板,被扭頭(銅制配件,其外端有圓孔,可供穿鎖用,其內端穿過面葉和柜門,將面葉固定在柜門上)和屈曲(用扁銅條對折而成,內端穿過面葉和柜門,將面葉固定在柜門上,其外端上的圓環孔可掛吊牌之類的拉手)固定在柜門上。
面葉的形狀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稱,其中長條形的面葉叫“面條”。面頁有的光素,有的鏨花,具有裝飾作用。
△合頁
合
頁
用于柜門上連接件,
使門便于開合。
吊
牌
銅拉手之一種,式樣很多,
但均為片狀的銅飾件,多與面葉配合使用。
△面葉面條吊牌
吊
環
銅拉手之一種,
因是圓環狀而得名。
牛
鼻
環
帶銅拉手的一種面葉,
因元寶式拉手就通過“牛鼻環”的結構掛在面葉上。
△拉手
套
腳
是套在家具足端的一種鋼質飾件,
用來防止家具腿端因受潮而糟朽,亦有特殊的裝飾美感。
拍
子
專門用于箱子上的鋼質飾件,還包括分為上下兩豐的面葉,拍子用轉軸固定在上半個面葉上。拍子和上半個面葉上安裝在箱蓋上,另半個面葉則固定在箱體上。箱子開啟時,拍子起可吊牌作用;箱子閉合時,拍子與下半個合葉起扣吊作用,可以加鎖。拍子鏨有花紋,做工精美。
△拍子
包
角
安裝在箱體角部的銅質飾件,由三個垂直面組成,每面均鏨有圖案,具有加固、裝飾雙重作用。
銅件雕花的淵源很早,古代青銅器最常見的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常見的雕花還有螭龍紋,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無論是圓弧還是棱角,銅件都顯得溫潤古樸。作為家具上的點睛之筆,是一抹不扎眼的亮色,使古板的家具越發鮮活,整件家具也更具藝術美感。銅活雖是家具上的配件,卻是最提精氣神的地方。
一件家具的銅件工藝是否到位,是評價它制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銅件不緊密結實,家具就無法開拉、關合,如抽屜的拉手、柜門的合頁等,給家具的使用帶來麻煩。有些銅活工藝要求特殊,如果安裝不得法或不重視,則會造成家具在品相甚至是結構上的缺陷。
家具上安裝銅件一般有兩種工藝:平臥法和明釘法。
平臥法就是按照銅件的大小、形狀、厚度預先在木器上雕出凹槽,讓銅件安裝后和木頭的表面相平,渾然一體,俗稱“滿鑲”。運用平臥法安裝的銅活,銅件能跟木器完美融合,摸上去平整如一,毫無凹凸感。
平臥法出現的時間較早,對工藝的要求也較高,需要技藝精熟的師傅才能將其演繹完美。除了要求銅活精湛,也要掌握木工雕刻。
因此遇到造型復雜的銅活,就要求師傅在木器上精細雕出凹槽,且厚度均勻,鑲嵌平整,難度很高。
浮釘法也叫明釘法,顧名思義,就是木器表面不起槽,直接用泡釘釘牢,安裝好后銅件將高出木器表面,俗稱“半鑲”。使用明釘法安裝的銅活顯得較為粗狂,有一種豪邁、渾厚的感覺。
平臥法與明釘法各有其適用范圍,這兩種方法安裝到位都具有很高的審美效果和藝術價值。銅件不僅使家具堅固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功效,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銅活鑲得好,能把作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銅件身材雖小,卻能直接影響到家具品位、價值,甚至使用壽命。
總之銅器已經拋棄了曾經那粗狂的模樣,變得精致窈窕。分布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它獨特的美。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