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花梨看中國,中國花梨看海南。
當我們談及海南,會想到什么?可能是擁有陽光沙灘的三亞,也可能是滿足口舌之怡的熱帶水果,甚至是椰子樹下皮膚黝黑嚼著檳榔的原住島民……
有這樣一說,海南有三寶,黎錦、海瓷、花梨。黎錦是海南的黎族織錦,宋代時就在內陸暢銷;海瓷是各時代商船觸礁隨船藏于深海中價值不菲的瓷器;而花梨則是海南黃花梨,海南獨有的自然造物,如今的傳奇之木。
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孕育出了質優紋美、清香四溢的花梨樹木。然而,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海南黃花梨其實在古代并不叫海南黃花梨,海南黃花梨名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我國歷史上,黃花梨先后有許多不同的名稱。
花櫚(櫚木)的稱呼從唐代開始使用
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稱黃花梨為“櫚木”,書中說
“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span>
明代的大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清代的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花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櫚木拾遺”一條中提出:
“櫚木,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span>
李時珍認為有花紋的櫚木,謂之花櫚木,平時眾口廣傳的“花梨”說法,為誤傳,而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證實了當時的這種所謂誤傳的“花梨”之名已成為明代民間對于黃花梨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
花梨(花黎木、番花梨)的名稱由宋至20世紀初
宋朝趙汝適《諸番志》、明朝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以及明、清的廣東海南地方志均有“花梨”及“花黎木”的論述,清及民國海關關志進口商品名錄中也采用“花梨”或“番花梨”。
老花梨、新花梨之說出現于清末至20世紀90年代初
清末及20世紀90年代初,有老花梨及新花梨之說。
1944年出版的德國學者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認為中國家具中所使用的“高級花梨木”可分為:
黃花梨——包括優美的明代和清初家具的黃花梨;
老花梨——在較晚時期,特別是19世紀初葉的簡樸家具中常用的、幽暗的褐黃色老花梨;
新花梨——屬于紅木群的新花梨,新花梨成為近代行業俗稱。
黃花梨名稱的使用從民國初期至今
“黃花梨”的說法究竟始于何時,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20世紀初著名學者梁思成在考察古代建筑和研究明清家具時,發現明代所用“花梨”木與近代所用的“新花梨”并不是同一種木材,為了區別這兩種相近而價值不同的木材,便將明代所用的“花梨”木加了一個“黃”字,此后“黃花梨”之名便流傳開來。
1960年,國家文物局《關于文物出口鑒定標準的幾點意見》采用了“黃花梨”這一名稱。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也有談及。
《中國花梨家具圖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種研究明清家具的論文、專著均有論述。在20世紀80年代,明式家具研究專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將明式黃花梨家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引起投資、收藏黃花梨家具的熱潮。
后來,紅木國標中關于海南黃花梨的名稱正式規定為“降香黃檀”。從此海南黃花梨有了一個規范的名稱,但是在民間,關于黃花梨的俗稱仍舊在流行。
從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和文獻來看,黃花梨曾經被稱之為“花櫚”、“櫚木”、“花梨”、“花梨木”、“老花梨”、“新花梨”、“黃花梨”、“海南檀”、“降香”、“降香檀”、“降香黃檀”。
從這些海南黃花梨名稱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黃花梨的了解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對于黃花梨的認識也不同。
不管黃花梨曾經叫什么,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黃花梨從古至今從未失寵,也不會失寵,一直飽受著國人如此多的喜愛與推崇。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