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明清家具研習社
唐代《藝文類聚》載:
皇穹垂象,以示帝王;
紫微之則,弘誕彌光。
天上帝王所居的紫微星座,就是世上皇帝所居的皇宮,紫微星的光芒是無邊無際的。明清兩代帝王居住的皇宮叫紫禁城,當為正中,而太液池畔的這座樓閣命名為紫光閣,也就表明了它與皇宮的特殊關系。
▲乾隆御題紫光閣匾額
紫光閣始建于明代后期的正德年間。起初,這里僅是一個四方的平臺,作為皇帝檢閱武士騎射的場地。后來,廢掉平臺建成樓閣,命名為紫光閣。
▲英軍官Major-General Sir Ivor Philipps拍攝相冊輯
到了清朝,高大宏偉的紫光閣,成為皇帝舉行武殿試的特殊考場,凡遇武科殿試之年,在十月二十日前后,皇帝都要親臨紫光閣大幄,對考生進行馬射、步射、開弓、舞刀、掇石等項目的考試,錄取的第一名就叫武狀元。
▲《圣祖實錄》:康熙三十年十月初五在紫光閣舉行武科殿試
▲雍正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在紫光閣舉行武科殿試考試
當然,談到紫光閣,應該說乾隆與它的關系最密切了。下面就說說乾隆是如何對紫光閣精心設計和巧妙使用的。
— 1 —
“十全武功”的展廳
乾隆時期,西征南討,國運達到巔峰,紫光閣的地位也隨著乾隆的“十全武功”而愈加顯赫起來。
▲PS:所謂“十全武功”,是指兩次平定準噶爾,一次平定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征伐緬甸,一次征伐安南,以及廓爾喀兩次受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西征大軍凱旋歸來時,乾隆決定重新修葺紫光閣,仿照漢代的云臺和唐代的凌煙閣,建立功臣閣,懸掛功臣像,以表彰戰績顯赫的功臣。
乾隆這次大規模地修繕紫光閣,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根據內務府黃冊記載,共花掉白銀65592兩。
▲乾隆二十五年關于修建紫光閣所用銀兩的奏銷檔
修繕后的紫光閣,體量宏偉高大,閣面闊7間,前抱廈面闊5間,是兩層重檐樓閣。
閣前有寬敞的平臺400多平方米,白石欄子,雕龍望柱,更襯托著樓閣的雄偉。閣的后面建有武成殿,并以抄手廊與紫光閣相聯結,形成了一個典雅、肅穆的封閉院落。紫光閣的這一格局,一直保存到今天。
▲紫光閣(1922年)
紫光閣修繕完畢,乾隆于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初二舉行了盛大的筵宴,參加者有西征功臣等107人。
▲《高宗實錄》: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二日,紫光閣落成,賜宴西征功臣
同日,乾隆還在紫光閣設茶宴,以紫光閣的落成賜宴為題聯句,乾隆和群臣吟詩聯句,其樂融融。有一幅題為《紫光閣賜宴圖》的清宮畫,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次典禮的場景。
▲《紫光閣賜宴圖》卷,清,姚文瀚繪,絹本,設色,縱45.7cm,橫486.5cm。
▲《紫光閣賜宴圖》卷(局部)
乾隆為宣揚西征武功,對修葺后的紫光閣如何陳設布置作了精心安排。對平定準噶爾、平定回部的各次戰役,乾隆不僅繪成多幅戰圖,而且把這幾次戰役中的有功之臣100人畫成圖像,陳列于閣中,并親自為其中勛績特別顯著者50人撰寫贊文,另外的50人由朝中儒臣擬寫贊文。
▲《紫光閣賜宴圖》卷(局部)
乾隆在贊文前作序說:
“茲者事定功成,寫諸功臣像于紫光閣,朕親御丹鉛,各系以贊。不過譽,不尚藻,惟就諸臣實事錄之。”
乾隆對繪制戰圖及功臣像十分重視,親自指定畫師,哪些畫師畫頭像,哪些畫師畫衣紋著色,都規定得十分具體。
乾隆下大工夫,把西征功臣一一畫像掛在紫光閣,這既是表彰西征將士的業績,也是激勵后世之舉,同時更是為炫耀他自己毅然做出西征決策而取得的顯赫武功。
▲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 - 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
乾隆還把有關西征的全部御制詩,勒石刻于紫光閣武成殿的回廊壁間。大小均勻的35塊刻石,共刻有乾隆的220多首詩。
從乾隆的詩,特別是詩注中,可以看出西征用兵的始末。乾隆并且把紫光閣內的這些詩刻拓本,分別賞賜給各省的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以宣揚西征的業績。
不僅如此,乾隆還命令把西征將士的得勝靈符和俘獲的軍器也藏于紫光閣的樓上,其中大多是甲胄、鞍轡、弓箭、撒袋之類。每件軍器上,都寫上所獲將士的姓名,以志永久。
▲紫光閣位于西北岸 前出報廈 月臺 存放乾隆時代的功臣像
屈指算來,乾隆在紫光閣懸掛功臣畫像前前后后共有4批280人。除了兩次平定準噶爾、一次平定回部這三次西征的100名功臣外,乾隆四十一年(176年)又將紫光閣抱廈拓寬,陳列兩次平定金川的戰圖,并依照西征之例,又為平定大小金川的100個功臣畫像,也掛在紫光閣。
▲鄂克什圖舍圖克則恩巴圖魯雅滿塔爾 - 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 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列第46位 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民俗學分館收藏
以后,又有平定臺灣功臣50人、廓爾喀兩次受降功臣30人的畫像進入紫光閣。這樣看來,乾隆的“十全武功”竟有八次戰役繪制戰圖和畫功臣像,全部收藏在紫光閣。從清朝后期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陳設檔案來看,紫光閣的這些功臣像一直收藏在閣樓之上。
▲《平定臺灣功臣像》部分畫像
紫光閣作為懸掛功臣圖像及功勛贊文,陳設各次戰役地圖,收藏作戰旗子和繳獲武器的特殊場所,實際上成了清代的軍事陳列館。
▲來自于德軍醫拍攝的一組相冊中,此尚保存完整
可惜的是,紫光閣收藏的這些珍貴文物,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侵略軍司令部駐進中南海后,遭受了浩劫,損失殆盡。
“紫光閣的功臣像多為敵人竊去,或剪以糊壁。”
▲殿前已插有聯軍的旗幟,并有聯軍士兵和馬匹
▲此為民國后的紫光閣二層門窗已無,此時已無人管理
— 2 —
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按清朝典制,每年正月,皇帝例行賜宴外藩和蒙古王公。過去多在南海的豐澤園,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后,就改在紫光閣,直到清末。
▲《起居注冊》: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九日,紫光閣賜宴蒙古王公及外藩陪臣
乾隆皇帝把賜宴活動移到紫光閣舉行,采用安撫與威懾的兩手,使少數民族的領袖不敢背叛朝廷。
他在筵宴活動中,安排演奏少數民族樂曲,表演民族舞蹈等節目,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辦法從感情上籠絡人心。
▲紫光閣內景(1922年)
同時,也安排外藩王公參觀紫光閣懸掛的戰圖、功臣像、繳獲的兵器等等,向他們炫耀國威,使他們懾服。
在紫光閣,有不少關于乾隆對外藩王公“恩威并用”的典故事例。據載,在平定準噶爾戰爭中,初期戰事順利,很快擒獲其首領達瓦齊,并獻俘午門。
▲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
乾隆寬宥達瓦齊,讓他居住在京師,仍然用親王的禮節接待他,每次在紫光閣賜宴外藩王公,他都可以參加,這是安撫籠絡的突出一例。
而蒙古的和托輝部臺吉青滾雜卜在平定準噶爾過程中反叛,被擒獲后,檻送京師。乾隆竟在紫光閣舉行的招待外藩的宴會上,當面審問這個反叛無常的蒙古首領,這無疑是懲一儆百,是在向外藩王公們示威。
▲《平定西域戰圖冊之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
所以說,紫光閣又是乾隆顯示其民族政策的個場所。
— 3 —
訓導八旗子弟的碑刻
滿族在入關前,是個狩獵游牧的民族,騎馬射箭幾乎是男子必備的本領。乾隆為了教育八旗子弟,發揚尚武精神,繼承騎射傳統,在紫光閣內正中的位置,立了一塊石碑。
正面和背面分別勒刻了乾隆十七(1752年)的一道諭旨和二十四年(1759年)的兩道諭旨,都是有關騎射習武的。
▲為了告誡八旗子弟保持滿族的傳統,乾隆三令五申,通諭八旗,并將諭旨勒石立碑,立于紫光閣閱操處,以昭后世。
這塊石碑至今尚存,已由紫光閣內移至院中。“文革”時,曾被人以“四舊”扔掉,后來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將碑找回,仍立于原處。
在紫光閣內這塊特殊的石碑上,正面所載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二十四日的諭旨,是針對滿族入關以后,八旗子弟日益崇尚浮華,喜文厭武,棄滿語習漢語者日眾而發的,乾隆在諭旨中告誡子孫不要忘本,立碑正是要使:
“我后世子孫,庶咸知滿洲舊制,敬謹遵循,學習騎射,嫻熟國語,敦崇淳樸,屏去浮華,毋或稍有怠情。”
▲紫光閣乾隆諭旨碑拓文
紫光閣石碑的背面,記載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上諭,飭令各地帶兵大員:
“于所轄兵丁勤加督率,練習技藝,不忘滿洲素風。”
▲紫光閣武成殿
還有同年九月二十五日的一道上諭,其中談到,針對咸安宮官學的八旗子弟考試作弊公然鬧事的情況,曾降旨規定:
“滿洲人等崇尚虛文,不思遵守舊俗,所關綦重,實不可不急為挽回整頓。”今后務須“痛懲陋習,盡力于滿洲應行勤習之武。”
八旗三品以上大員子弟必須滿語騎射都達到優良程度才能參加科考,可是實際上,仍有不少大臣暗地里讓自家子弟參加科舉考試。
▲解放后中共領導將中南海作為政府機關,對紫光閣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殿前種植有樹木
乾隆之所以這樣做,正說明當時的八旗子弟已是醉心享受荒疏騎射了。在紫光閣銘功紀勛,并立碑警示后代,可以看得出, 乾隆為保持滿洲的騎射傳統,是如何煞費苦心的。
- END -
家具 / 歷史 / 文化 / 文博
▼
南京正大2018春季拍賣會
拍賣時間
2018/04/26
拍賣地點
南京狀元樓酒店
(南京市秦淮區狀元境9號)
預展時間
2018/04/12~2018/04/26
預展地點
江蘇雅然文化藝術中心
(南京市秦淮區江寧路1號4F)
南京正大
2018年春季拍賣會
盛大開幕
4月12日至26日
誠邀蒞臨
雅然文化·正大拍賣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