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官方連載
你是否也曾想過?
有一天你會突然從普通的職場小白變成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皇阿瑪;
有一天你會突然從離不開枸杞的保溫杯大叔變成有一點任性,還有一點囂張的還珠格格;
有一天你會突然從可愛無知的小仙女變成掌握后宮生死大權的皇后娘娘。
不要覺得我在開玩笑,生活就是這樣處處充滿奇跡的。但是問問自己,機會真的降臨時你是否可以把握住呢?如果你有一天你成了乾隆,你該如何面對群臣,后宮呢?如果你成了初入宮廷的甄嬛,你又該如何躲過華妃娘娘、皇后娘娘的陷害活到最后一集呢?如果你成了多爾袞,是否可以改寫自己的命運呢?
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從今天起,我們將不定期推出穿越生存指南,與你一起做好充分準備,隨時叱咤風云!改寫歷史!
那么問題來了,穿越醒來第一句話怎么說?
我天?
我是誰?
我在哪里?
我該怎么辦?
錯!大錯特錯!從第一個字就錯了。
自稱代詞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完整且豐富的體系,這和封建社會的階級制度以及中華禮儀制度密不可分。要是不小心說錯輕則掌嘴,重則就是砍頭的死罪。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開口說話前一定要先確認自己的身份。
接下來的內容將以馬建忠先生的《馬氏文通》、周法高先生的《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的研究為基礎,結合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提供的語料信息,總結出一套清代帝王、宦官、妃嬪的自稱代詞。
如果你成了帝王
縱觀清朝影視劇,皇上無一例外都自稱“朕”。這是否正確呢?
基本正確,仍有例外。
首先我們先聊聊“朕”這個字
漢·蔡豈《獨斷》卷上: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朕”在最初并不是由皇上專用的自稱。適用于所有百姓。秦王贏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以后,“朕”的使用上才有了明確的規定。
《史記?秦始皇本紀》: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如果你成了清代的皇帝是只有你一個人可以自稱“朕”的,如果有誰敢自稱“朕”,你一定不能讓他見到明天早上的太陽。
那么在什么時候,就算你成了皇帝也不能自稱“朕”呢?
《清稗類鈔?宮闈類》中德宗在瀛臺之起居篇:
“光緒戌戍年,某日大雪,孝欽在慈寧宮,命小內監某攜狐裘一氅,送瀛臺賜德宗,喻曰……德宗曰:‘吾知之。’某連言不絕,怒曰‘吾知之矣,死未得其時與地耳!歸報太后可也。”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德宗皇帝對太后的懿旨尚不敢自稱“朕”而是稱“吾”,何況見到太后本人你覺得你適合自稱“朕”嗎?
如果你成了朝廷官員
在清朝,同樣是在朝為官,面對皇上自稱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曾留心過《甄嬛傳》中大臣的自稱你就會發現,劇中隆科多自稱“奴才”,而張廷玉、甄遠道都是自稱“臣”。而這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一下“臣”這個字,“臣”是如何成為一個謙辭的呢?我們可以看到“臣”字甲骨字形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臣”這個字像一只豎著的眼睛,在象形文化中,橫著畫的眼睛代表名詞眼睛,而豎著畫的眼睛代表動詞看。
“臣”字既然帶有看的意義,怎么會和奴隸有關呢?這和古代的奴隸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奴隸時代,奴隸主手頭往往會有大量的奴才,而奴隸主根本無暇管理這么奴隸。于是奴隸主在奴隸中選出幾個眼線,他們不需要勞作,只需看著其他奴隸是否勞作,并上報給奴隸主即可。因此“臣”在上古其實是帶有特殊身份的奴隸且專指男性奴隸。云南的“督耕制”可為此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后來“臣”演變成做官之人,但其意義是指此類人為君王的奴仆。而皇上的自稱詞“朕”的象形里有一個代表權利的椎,有手執椎刺人眼之意。
這么看來作為朝廷官員,自稱“臣”合情合理。那為什么又有人自稱“奴才”呢?這是否電視劇《甄嬛傳》的錯誤?
《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上)》中閩浙總督滿保奏請萬安折(雍正元年正月初三日):
福建浙江總督[奴才](臣)覺羅滿保謹奏:為請安事。
奴才滿保跪請皇上萬安。
朱批:朕安。臣、奴才全都一樣,嗣后寫臣可也。”
由此奏折可見,在清代宦官的自稱中確實是有滿漢之分的。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隆科多在劇中自稱“奴才”是有歷史依據的。為什么會有這個差別呢?這和清代的制度有關。
魯迅先生在《隔膜》一文中曾提到:
“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數等。奴隸只能奉行,不許言議;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
清代規定漢臣自稱“臣”,滿臣自稱“奴才”不是在提高漢臣地位,而是為了體現漢臣子不如滿奴才之意。在清朝做官不容易,一定要先認清自己是漢人還是滿人哦。
另外,其他清代劇中大臣自稱“下官”、“末將”、“卑職”等都是沒有歷史依據的。
如果你成了后宮嬪妃
后宮,庭院深深,波詭云譎。
試問,有誰能自信的說出我可以在《甄嬛傳》里活到最后?
后宮險惡,這一部分一定要好好學習!
可以對皇上自稱“臣妾”嗎?
不可以
隨著后宮劇的熱播,“臣妾”這個自稱廣為流傳。但除了小說、唱詞以外,極少會有后宮妃嬪會自稱“臣妾”。特別在清代對于自稱的管理上非常注重,宦官的滿漢之分也要分開自稱。因此妃嬪絕對不會自稱臣妾。
《清稗類鈔》里記錄較多妃嬪(包括皇后)與皇上對話的語料,均自稱“妾”未出現“臣妾”自稱。
《清稗類鈔》之世祖自傳董妃行狀:
……后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
可以對比自己身份卑微的人自稱“本宮”嗎?
不可以
通過CCL(語料庫)搜索古代漢語中帶“本宮”二字的語料一共136條。其中大部分出現在小說里,可見宮廷中擁有自己寢宮的妃嬪對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自稱“本宮”是沒有歷史依據的。但是在元明清的小說中“本宮”自稱詞確實非常鼎盛。
《清史稿》、《清實錄》、《清稗類鈔》、《清代檔案史》、《清代宮廷史》等與清代后宮有關的書籍,均未發現“本宮”自稱。即使是皇后也都用“我”“吾”自稱。
成了太后要自稱“哀家”嗎?
不需要的
“哀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六朝《世說新語》:
“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傳說傳說秣陵(今南京市)哀仲家梨,個大如升,味甘美。此處的哀家是指是指姓哀的人家。而非自稱詞哀家。
而在《辭海》、《現代漢語詞典》并無收錄“哀家”這一詞條。只有個別詞典上收錄了這一詞條。如《漢語大詞典》中這樣解釋哀家:戲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稱。這個解釋已注明前提是在戲曲中。六朝之后就出現“哀家”一詞甚少,一直到清代的小說中出現了太后以“哀家”自稱。
清代小說《七俠五義》:
劉后猛然驚醒,見天子在旁,便說:“有勞皇兒掛念。哀家不過偶受風寒,沒有什么大病。且請放心。”天子問安已畢……
清代小說《海公小紅袍傳》:
“卿乃是先帝恩官,有功于社稷。今乃八旬壽誕,賜卿龍鳳繡旗一對,哀家御手親繡‘忠心貫日’四字。又賜黃金四錠,大珠十粒,繡龍蟒袍一件……
由此可見“哀家”一次出現得比較晚,也都是一些孀居后妃自稱。這里不僅僅局限于太后,如《說唐全傳》里死了駙馬的公主也可自稱哀家。
這也顯示出了古代女性在死了夫君之后需要孀居,獨自一人存活于世的悲哀形象。但是查閱《清史稿》、《清稗類鈔》、《我的前半生》、《清代通史》等歷史文獻,并發現“哀家”一詞。可見歷史上后宮太后并沒有以“哀家”自稱。
如果你穿越成了后宮爭斗的冠軍,實在不必自苦。自稱“我”和“吾”都行。
參考文獻:
[1] 朱子彥.帝國九重天:中國后宮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M]. 北京:中國科學院,1953年
[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岑麒祥:語音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第二版.
[5]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謂編[M]. 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6]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古代漢語語料庫和現代漢語語料庫)。
[7]胡程程:清代宮廷劇自稱代詞考辨 ——以《后宮?甄嬛傳》為例,2015年
今天的生存指南就先分享到這里了,如果以后你用上了。一定要托夢告訴你那些優秀的子孫要關注我們“明清家具研習社”。穿越必備!
- END -
家具 / 歷史 / 文化 / 文博
▼
南京正大2018春季拍賣會
拍賣時間
2018/04/26
拍賣地點
南京狀元樓酒店
(南京市秦淮區狀元境9號)
預展時間
2018/04/12~2018/04/26
預展地點
江蘇雅然文化藝術中心
(南京市秦淮區江寧路1號4F)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