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紅木家具,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清兩代的宮廷家具,似乎看不見帝制王朝結束后,還有民國這樣的一段當代歷史的連接。
民國時期家具的發展和興起,往往被大家忽略。然而,作為明式、清式家具文脈的傳承,民國海派紅木家具不僅風靡了20世紀前葉的上海,而且引領了中國家具變革的潮流。
— 1 —
初識“海派家具”
早在1291年上海建縣時,上海的家具制造業就具備了一定的發展規模;至明代,隨著江、浙地區經濟的繁榮,上海傳統家具制造業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成為蘇式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孕育海派家具提供了土壤。
1842年上海開埠后,西式家具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漸漸進入上海上層社會的生活當中,由起初的海外購入發展成后來的本土仿制,并在仿制的過程中混入了許多中國傳統家具和上海民俗家具的內容。
1864年以后,雖然上海租界的人口主要是華人,但隨著西方工商人士紛紛來滬辦業經商,并在租界陸續定居。
有的隨家屬一起帶來了他們西方家具,有的通過洋行購置進口家具,有的則是提出樣式和要求來滬定做家具。
▲孫中山在上海香山路故居的書房
進入20世紀10-20年代,中國發生了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中國人開始剪辮易服,隨之而來的是家居革命,西式家居受到追捧,供不應求。
30年代開始,普通中國傳統家庭也開始大量接受西式家具,當時較為富裕的階層,追求款式富貴,雕刻紋飾多為花卉和果實圖案的,由中國木匠仿照西洋款式造出了新式家具,這就是上海家具。
▲位于上海黃浦區(原盧灣區)太倉路新天地北里的石庫門屋里廂博物館里陳列的海派風格的梳妝臺
隨著各西式家具店不斷革新,促使上海西式家具的逐漸成熟,到了三四十年代,由于工業技術的發展,海派家具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上海的紅木器行業分兩大類,一類是嫁妝業,專制大件紅木家具,另一類為小件業,專制各式插屏、盆架、座子等。所用木材除紅木外,還有來自暹羅的花梨木、香紅木,也有紫檀。
至民國初期,上海紅木行業已合計有百余家工場,人都集中在老西門至新北門一帶,產品除本莊外,還分西洋莊與東洋莊。其時業主多為揚州幫。
由于名木成本很高,當時上海紅木業除實力雄厚者,—般紅木業主限于資金不足的原因,通常由商店或用戶墊本委托加工下制造。
“海派家具”風格代表了典型的“民國家具”,據記載,當時上海的南市一帶有大小紅木作坊近百家。
蘇州的大批傳統家具制作藝人為了生存,紛紛到上海謀生,后來回到蘇州繼續從事家具制作,從而將“海派家具”風格帶回了蘇州,波及、輻射到周邊地區的家具制造業。
— 2 —
“海派家具”的形成
蘇州是古典家具重鎮,蘇州緊鄰上海,近代“蘇作家具”風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受當時“海派家具”新潮觀念影響。
為迎合人們新奇追求時尚的心態,在家具風格上蛻變了原有的特征,模仿“海派家具”風格,可見當時海派家具影響力之盛。
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拿來”以后,在接受其造型的前提下,再次“中西合璧”后本土化。
第一是家具用材上注入傳統理念,以明清時期流傳的紅木等材質為主,而不屑于正宗“西洋家具” 用材的核桃木、柚木;
其二是制作技藝上的歸宗,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榫卯結構和傳統制作技藝,顛覆了明清時期形成的傳統家具的造型風格,但沒有完全西化。
在世界現代家具發展史上出現過三次中西風格大融合,在這期間成就了一大批優秀的家具作品,比較著名的就是19世紀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中西風格家具和民國時期的海派家具。
上海本就是兩種文明的會和,出現中西風格融合也在情理之中。進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
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過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
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時也不乏創新。
海派家具沒有西方古典家具的那種豪華氣派,它造型較為靈巧,線條較為簡潔。海派家具也沒有西方古典家具的精雕細琢,它雕刻比較簡單,紋飾比較單薄。
有一些海派家具是純粹的模仿西方家具風格,而有一些家具是借鑒西方家具風格再與中式家具相結合進行創新而成就的全新風格。
▲海派沙發
“海派家具”風格,不是“西洋家具”,也不是中國傳統家具,它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體系以及時尚的風格,具有獨特的典型特征。
— 3 —
“海派家具”的特點
海派家具最主要的特色是,注重家具的實用性,強化家具使用的功能性。
例如大衣櫥、五斗櫥、床頭柜等;除臥室家具外,還出現了各種功能的以實用為主的新家具,例如轉椅、寫字臺;大餐桌、玻璃櫥等,頗受市場歡迎。
在材料結構上,海派家具保留了傳統紅木家具的工藝特色,首先是用材考究,其中交趾黃檀是首選,花梨癭常用于鑲嵌;其次是結構嚴謹,仍保存著傳統的榫卯結構和攢邊打槽的做法。
▲民國 紅木鑲癭木博古柜
在造型雕飾方面,海派家具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① 西式中作型。整體采用西方傳統家具的款式和功能,在結構形式和加工工藝方面則保留了中式家具的特征;
②中式改良型。在主要形態方面仍以中國傳統家具為主,而在功能、尺寸以及裝飾方面則進行了西式的改良;
③中西合璧型。家具的形式、功能、裝飾等都是中西文化折中的表現,利用傳統紅木家具的材料與工藝開發時髦適用的新式紅木家具。
然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海派家具,它們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家具的諸多特點。而隨著現代生活模式的形成、傳統文化觀念的改變,對傳統家具功能的改良與發展也是必然。
“以傳統的家具技藝為基礎”,但在造型理念上“以海派思維為特征,迎合當時的潮流”,形成了有別于明清家具的造型。
高檔家具非常講究木材質地,海派家具基本以紅木、花梨木為材質。與西式家具所用的白木相比,紅木具有材質硬實、持久耐用的特點以及“根深蒂固”的視覺審美優勢。
海派家具以“西”為體,以“中”為用,用材考究、結構嚴密,是中國古典家具的謝幕之作。
— 4 —
后 記
雖然海派家具存在于華夏大地的時間很短,僅有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但在我國家具的發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濃彩。
沈嘉祿 《尋找老家具》里提到:
一襲長滿虱子的織錦緞旗袍——張愛玲這句妙喻成了上海人追求生活享樂、并夾帶著一絲哀愁的現世寫照。
1912年上?!渡陥蟆分械摹蹲錾虾H税驳貌桓F》一文指出:
以前家中陳設不過榆木器具及瓷瓶銅盆,已覺十分體面。今上海人紅木房間,覺得尋常之極,一定要鐵床、皮榻、電燈、電扇才覺得適意。
海派家具用材考究、結構嚴密,強調舒適和實用,追求名貴和身份。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家具行業幾乎停滯。1939年初由于戰爭西移,上海租界成為“孤島”,局勢暫時穩定。庫存的紅木家具賣完了,卻無原材料可用。
為了生存,家具店一方面收購舊家具,修理油漆再賣出。另一方面,把收購進來的舊紅木家具拆料改制,如把舊紅木方臺拆開來,把臺腳和臺挺等厚料批成薄片,再把這些紅木薄片用黃魚膠和丁了膠膠合在白木料上,做成包紅木家具出售。
1949年以后,海派紅木家具并沒有消失,而是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而繼續發展,迅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又被稱為“新海派”。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