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曾提出“Less is more”的美學理念,即“少就是多”,唯有越少的占有才能給想象留下余地,才能留有審美的空間,宋式家具便為如此。
論及中國傳統家具形式,則時人多談及明清,蓋這一時期文物存世較多,收藏者眾,論著也廣,使得明清家具這一領域早已是熙熙攘攘的景象。
但若往上推演,至有宋三百年間的家具制式,則至今未能有人盡述。究其原因,一是源于千年時光的隔絕,而也是因為崖山之后的中國,文明尚未根絕,但文物泰半付諸東流,使得今人即便追慕思求不已,也只能從蛛絲馬跡的遺存中推敲一二。
▲沈平 梓慶山房 宋式家具
然而在缺乏大量實物的情況下,宋代的家具亦不是水中撈月的幻影,今天我們按圖索驥,從宋畫開始,追尋宋式家具的優雅身影,感受千年前的那一場宋意清秋。
?
| 士大夫的審美 |
中國藝術史上早有“錯彩鏤金”和“出水芙蓉”的不同審美追求,到了宋代,后者得到了大發展。
和隋唐、五代相比,宋代更是一個士大夫時代,民間簡樸淳厚的生活觀念和藝術趣味,特別是儒、釋、道思想在宋代的真正融合,使一種清新雅潔、寧靜恬適的審美思想對一向崇尚豐腴繁麗的上層宮廷與貴族的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終凝合成—種以平淡美為主流的文化藝術風格。
▲南宋?劉松年?《宮女圖》
在繪畫上,蘇軾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蕭散簡遠”,歐陽修的“蕭條淡泊”、“筆簡而意足”所共同營造的“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藝術追求更是極大地影響了北宋中期以后的士大夫審美思想。
▲南宋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之夏景 (局部)
這種“平淡”是要做到平易而雋永、淡泊而含蓄,言簡而憊縈,辭約而理精,與之呼應相隨,宋代家具形成了質樸、清淡、典雅的理性美。
從宋代的大量繪畫,壁畫及出士實物中看可見到的家具,無論是老家具還是新產生的家具,大多是以樸質的造型取勝。
▲螺鈿漆墩
具體而言,如南宋士大夫黃伯思為“燕衎之余,以展經史,陳古玩”而作《燕幾圖》,成為今天可見中國最早的家具設計著作。
▲《燕幾圖》
它以模數化思想構成多種家具組合設計,形制簡單、風格樸素、功能多樣,是士大夫直接關注家具設計的佳例。
| 高型家具的確立 |
宋代家具可以說真正確立了中國高型家具的地位,它純樸纖秀的造型和合理精細的結構,為中國傳統家具黃金時代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凳、圓凳、方凳、扶手椅、靠背椅、圈椅等高型坐具的使用在當時已十分普遍,高型桌案也應運而生,除了承襲前代的式樣外,這一時期高型家具的品種基本齊全。
?
/
坐
具
類
/
▲《韓熙載夜宴圖》高靠背座椅
由于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盛行,以桌子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便構成了中國古典家具的新格局,尤其到了北宋中期桌椅的應用更加廣泛,有了一桌一椅、一桌二椅、一桌三椅甚至一桌多椅等多種組合方式。
▲南宋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局部)
宋朝椅子在造型結構及裝飾工藝也已相當成熟,其中有一種直搭腦扶手椅基本可納入玫瑰椅范疇,但又與明清玫瑰椅在形制上有所不同的椅子。
其圖像可見于宋佚名《十八學士圖》、宋佚名《孟母教子圖》、宋佚名《佛像》、南宋佚名《凈土五祖圖》、南宋佚名《博古圖》等畫中,但至今未見實物出土。
▲仿《十八學士圖》
其特點是靠背高度低矮,多數與扶手齊平,我們可稱其為“平齊式扶手椅”。它屬于一種過渡形式,可視為明清玫瑰椅的前身。
▲宋式玫瑰椅(折背樣)
同時隨著椅子坐高的增加,宋代圈椅已經具備后來經典明式圈椅的大體造型特征。
據張端義《貴耳集》中提及:
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而當中的“校椅”即交椅。
▲交椅
因“奉承時相”而改進的“太師樣”椅子是一種所謂的“栲栳樣”的交椅。張端義所謂的“非古制也”,表明這是當時的一種新型家具。由此可見,“太師椅”之名是從秦檜開始的,同時“太師椅”是我國家具中以官階命名的特例。
▲南宋牟益《搗衣圖》中的圈椅(栲栳樣)
后來太師椅的稱謂還發生了不斷變化,例如明代所謂的太師椅其實是指的圈椅,而清代所謂太師椅則多指廳堂中風格穩重、尺寸較大的扶手椅。
/
桌
案
類
/
桌在宋代以前的使用主要被幾、案、臺等家具所承擔。在宋代許多承具叫做 " 卓 ",而宋代以后越來越多的桌子以木材來制作,使早期的“卓”才逐步演化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桌”。
▲《蕉蔭擊球圖》
由于北宋桌子實物的發現很少,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明器,如北宋佚名《聽琴圖》中的琴桌,可以看見這種琴桌比例勻稱,結構合理,具有濃厚的宋代文人氣息。
▲《聽琴圖》之琴桌
宋代之前,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在《新唐書》中記載:" 高尺有三寸,方八尺。" 其特征是大而矮。到宋代,不少案在高度上和高腳桌并無太大區別。
▲宋 劉松年 《傀儡嬰戲圖》?
▲朱漆描金嵌云石平頭案
宋代以后,桌的使用功能越大,陳設功能就越低,案則是實用功能降低了,其陳設功能則增加了,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相對較高。
/
床
榻
類
/
從大量的繪畫作品及出土的實物中發現,兩宋時期的床榻主要有箱形結構床榻、四足平板榻及帶屏床榻。在造型上基本保留了漢唐時期的遺風,但在足的樣式上、高度上有所變化,除了方形、圓形外還出現了馬蹄形,且在整體上趨于增高。
▲南宋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局部)
宋榻仍具有著坐臥的雙重功能,在當時多為貴族階級和文人雅士之用,榻上常放有憑幾、靠背和棋枰。按照榻的座部區別可分為榻下施足和榻下施方座兩種。
榻下施足是由傳統的矮式坐榻發展而來的,造型簡潔明快,如《梧蔭清霞圖》、《薇亭小憩圖》。
▲《薇亭小憩圖》
而榻下施方座在宋元兩朝時期更是常見,而且在數量上也比較多主要見于佛教繪畫和文人雅士的起居場所。造型上帶有明顯的佛教色彩,形體上敦厚、華貴,榻下方座多以須彌、壺門托泥式為主,高度上進一步增高。
▲《槐蔭消夏圖》
/
幾
架
類
/
新型的高式幾案已成為了富裕家庭中廳堂陳設的重要內容。
高幾形式上有托泥和無托泥之分及有束腰和無束腰之別。其尺寸高于桌子,主要用于陳設物品。
▲宋 李嵩 《聽阮圖》
宋畫《聽阮圖》、《浣月圖》中都有托泥和有束腰的高幾形象,且其腰為圓形與明代鼓腿彭牙的做法十分相似。
▲《浣月圖》
▲《盥手觀花圖》
其他的高幾形象在宋繪畫中也常見到,如《聽琴圖》和白沙宋墓中的高幾為無托泥和無束腰的范例,而宋《五學士圖》中的高幾則為有束腰無托泥的典型代表。
▲聽琴圓香幾?
| 結構裝飾 |
家具中對簡約線條美的追求在宋代已較成熟,后以明式家具為高峰。
宋代家具的造型充滿線的變化,從邊抹、棖子和腿足等部位的各式剛柔相濟的線腳的有機組合,到裝飾紋樣中各種直線、曲線的使用,使中國傳統繪畫中線的藝術魅力通過家具這一載體反映了出來。
▲南宋《五山十剎圖》
此圖是南宋時期日本僧侶測繪五山十剎建筑以及室內的資料,有詳細的圖紙和具體的尺寸,是研究宋家具的重要材料。
宋代家具多以框架結構為主,框架結構借鑒了大木梁架結構,這也是對隋唐家具的繼承和發展。即家具造型以梁柱式框架結構代替了以前成熟的箱型壸門結構,并逐漸成為家具結構的主體。
▲菱花香幾
宋代家具雖然以使用就地取材的軟木為主,但也不乏以硬木制作家具的史料記載。據有據可查的資料可見,宋代家具使用的材料其種類繁多,多就地取材,其中有楊木、桐木、杉木、楠木、梓木等柴木,烏木、檀香木、花梨木(麝香木)等硬木。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開寶六年,兩浙節度使錢惟浚進貢“金棱七寶裝烏木椅子、踏床子”等物。從“金棱七寶裝”措辭看,當時烏木制作工藝已達到了相當水平。
▲宋式烏木藤編低靠背扶手椅
檀香木在宋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使用,例如宋楊文公《談苑》記載:
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一副。
這就說明在宋代的時候已經有了用檀香做的家具。
宋代家具對材料運用的同時,又開拓性地將其與建筑、社會生活、后世家具設計藝術相銜接,展現了宋代家具在構架結構、收分與側腳、束腰造型、椅子搭腦、櫨斗形式與等級性、理性美、多樣性方面的緊密聯系。將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簡練到了極致。
| 對明式家具的影響 |
宋代家具還在整體造型上形成了“有束腰”與“無束腰”兩大體系,雖然此時束腰家具所占比重尚不大,但是一些家具實物與圖像的表現已為明式束腰家具的發展作了有力鋪墊。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認為無束腰的家具為直腿,而彎腿多在有束腰的家具上出現。這雖然是就明式家具總體而言,但基本上也適用于宋代家具。
▲烏木四面平噴面帶霸王棖書桌
在目前的宋代家具實物中盡管尚未發現硬木家具的遺存,但是根據記載,再結合一些宋畫上描繪的具有勁瘦風格的家具圖像來說,可以想象在當時,一些硬木是得到了一定程度開發的。
宋人對多種優質木材的識別以及在硬木家具上所積累出的經驗為明式家具的硬木工藝做出了有益鋪墊。
▲曲足橫柎式憑幾 烏木
宋式家具可謂后來明式家具的筑基階段,沒有這一時期人們對家具的理念與風格、造型與結構材料與裝飾上的豐富探索,明式家具不可能在明末清初那么短的時間內一舉完成,中國的明式家具也不可能那么大放異彩。
- ?END ?-
參閱
《略論宋代士大夫精神對宋式家具的影響》
《中國家具史“畫”宋代家具》
《我國宋式家具歷史地位研究》
?往期回顧?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