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二先生按:
我本不是習墨之人,偶翻《芥子園畫傳》,覓得古典家具「幾席屏榻諸式」,于繪畫技法之外,觀明清時之家具,與諸位分享。
光緒八年(1882年),齊白石還跟著雕花木匠周之美師傅一起做活,在一個主顧家里,他偶然見到了乾隆年間彩色套印版的《芥子園畫傳》初二三集。
經過仔細翻閱,他發現在自己的繪畫中其實是有很多不合章法之處的,因此如獲至寶一般對這本“秘笈”產生了濃厚興趣。
“有了這部畫譜,好像是撿到了一件寶貝,就想從頭學起,臨它個幾十遍。”齊白石曾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這樣說道。
而“這部畫譜”就是指《芥子園畫傳》,那是他20歲還在做木匠學徒時的繪畫啟蒙書。
今天,我們一起翻開這部中國繪畫的啟蒙之書,一起窺探其中記錄的那些明清古典家具。
請將手機翻轉90度,橫屏觀看
談《芥子園畫傳》,必須要談芥子園,也必須要談李漁。
芥子園本是清初名士李漁的私家別墅,位于金陵,今已無跡。園主李漁非政界人士,卻集評論家、建筑設計師、劇作家、策展人和出版商于一身。
他靠“眾籌”募得少量資金建園,即“芥子園”。
在建園之初,李漁曾慨嘆園小,來往諸公慰曰“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小小芥子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人的小小頭腦其實比整個世界還大。
李漁于園中生活好不愜意,寫劇本、組戲班、宴賓客,還積極拓展第三產業,開了個集印刷和銷售于一體的芥子園書鋪。
芥子園書鋪與當時南京的胡正言“十竹齋”和汪氏的“環翠堂”都是南京著名的書畫店堂,其刻制出版的書籍圖畫,刻印精致,如今都成為難得的善本。
《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游記》、《金瓶梅》等熱銷名作都是經其書鋪印刻達到家喻戶曉。
而在其所印書目中,最為后世熟知的便是《芥子園畫譜》(又作《芥子園畫傳》)了。
不過,李漁只是《芥子園畫譜》的出版資助者,也就是投資方,這套畫譜的創意其實來自李漁的女婿沈心友。
沈家原來保存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43幅,并有心整理成冊,于是又請嘉興籍畫家王槩經過三年時間整理增編90幅,增至133幅,并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作為初學者的楷范。
在李漁的資助下,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筆尖上的中國山水”橫空出世,這就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部。
此后的200多年里,在“芥粉”的呼吁下,《芥子園畫傳》相繼出版了第二三四卷,我們現在看到的套裝本,除了山水卷,其他都是續集。
《芥子園畫譜》問世300余年來,風行于畫壇,至今不哀。許多成名的藝術家,當初入門,皆得惠于此。
一開始我們談到的齊白石先生,用松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譜》,除了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釘成了十六本。
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成了他學畫的第一位老師。
郭沫若也曾詩云:“幼時亦能畫,至今手猶庠。愿得芥子園,恢復吾伎倆”。
……
幾席屏榻諸式
既畫亭榭,安得使之空洞無物?必須幾席可憑可藉。畫此等物固不可太工,工則俗;亦不可太無法,無法則紊。僅有山水絕佳,居停頗雅,而其中一二服御殊不相稱,未免白璧微瑕也。大凡屋左折則幾榻亦宜左折;屋右折幾榻亦宜右折。以側面合側面。大而盈尺,小而分評,其法皆然。
這是《芥子園畫傳》在家具章節前的總論。
提點式地講明了家具繪畫的要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不可太工、不可無法”的論述中,對我們家具的研習也許會有所啟發的吧。
- END -
往期回顧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