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習社 |
漢畫像石中的家具形象品種眾多,如席、床、榻、幾、案、櫥、架、俎等等。其中的各個種類雖是遵循了一定的規范,但僅從畫像中來看,往往某一單個品種就有十分豐富的變化。
畫像中除了常規的低型家具形象外,不乏別出心裁的家具樣式,其中有些甚至已具備了超越時空的特點而給今人帶來很大的驚喜。
在中國藝術史上,漢代藝術以其“深沉雄大”的特性而為后人贊嘆。中國宋代以前的古代家具實物保留下來的很少,除了少數的青銅、漆木家具被埋在墳墓里得以幸存外,其他均已灰飛煙滅。
因此,研究漢代家具主要依賴于漢代畫像,這樣一來,對畫像中的家具形象進行分析歸納來研究漢代家具是十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西漢 彩繪漆屏風 1972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
漢代人的起居方式在中國家具發展史上被稱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為主,以席、幾、床、榻等低型家具為主要生活器具。中國低坐的歷史甚長,從遠古一直延續到宋代,史書上對此種方式也有大量記載。
漢畫像石中的家具形象品種眾多,如席、床、榻、幾、案、櫥、架、俎等等。其中的各個種類雖是遵循了一定的規范,但僅從畫像中來看,往往某一單個品種就有十分豐富的變化。畫像中除了常規的低型家具形象外,不乏別出心裁的家具樣式,其中有些甚至已具備了超越時空的特點而給今人帶來很大的驚喜。
西漢 雙層九子漆奩 湖南省博物館藏
席這種最古老的家具經過商、周的發展到了漢代,獨坐席、合席和數人合坐的連席已經十分普及和完善,但是合坐多達五人以上的長連席的出現卻是突出反映了筵席的設計能力、室內空間尺度、宴樂規模、當時紡織和編織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無形中暗示了人們講究排場和熱鬧,追求規范和契合的心理狀態。
漢代畫像磚拓片 宴飲
從這兩張作品可以猜測那時甚至還會出現更長的、更為壯觀的連席。今天雖已見不到這種局面,但是現代公共家具設計的一種連體化傾向卻和這種連席有內在聯系。
山東沂南古畫像石墓
在漢代畫像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幾的形象,昔日“五幾”的形制已得到新的發展,而庋物幾、憑幾、書幾、床前幾的豐富說明了當時人們對這種家具的充分挖掘。在這些幾當中,有幾種幾是極有特點的。
①折疊式憑幾
在安徽宿縣褚蘭畫像石中就出現了一個折疊式憑幾的造型。此畫雖然比較稚拙,但依舊可見幾的結構特點。
折疊家具,自古有之,比如戰國楚墓荊門包山2號就出土過現在所知最早、最完美的折疊床。折疊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家具形態發生重大變化,也使家具變得適合放置與攜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胡床。
最早的折疊床
因此這一折疊幾形象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這一設計已成為人們樂于開發的對象,這件畫像石中的折疊幾形象不同于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漢墓出土的實物幾。
特異之處體現在幾兩端柵足的中間均有兩條橫木結構,雖然更細微的結構和力學處理無法知曉,但肯定是以中間橫木為軸心折疊來調節它的高低。這種結構處理在以后的幾中一直沒有出現過,因此此幾的結構特征還有待于人們作進一步研究。
②可供人垂足而坐的幾
在徐州畫像石和河南畫像石《聶政自屠》兩畫中均出現了人垂足坐于幾上而將幾當做凳子坐的現象。我們知道,漢末中原漢人中才有人開始嘗試接受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因此這兩幅圖就顯得很特殊。
南陽漢畫《聶政自屠》拓片
這兩個幾本身均是非常典型的傳統幾的造型,人們一般是以之來憑倚的。而這里出現了垂足坐于其上的特例雄辯地說明了,我們對于當時“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不能絕對化理解,應該考慮到人垂足而坐的偶然性。
徐州畫像石
其實這種情形出現在生活中應是尤為自然的,但是唐以前的圖像資料中這方面的例子一直沒出現過。這正如今入也會出現跪坐和盤腿坐的情形,因為無論席地坐還是垂足坐都應是人類極易做出的行為方式,有時產生互換是不足為奇的。
然而垂足坐于幾上和憑倚于幾上對幾的力度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顯然要大于后者。這樣對于幾結構的處理,不同強度木材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③雙層幾
該幾見于沂南畫像石,為典型的雙層曲柵足庋物幾。幾面有彩飾,第2層幾面上陳設有不同形狀的3個小篋。《釋名、釋床帳》對幾有解釋:幾,庋也,所以庋物也。庋為藏的意思,所以幾本來就是可以用來放置東西的。特別是幾被做成雙層后,放置的東西增多,高度增加,形式上的變化增大,無疑是對傳統幾的豐富。
在河南密縣打虎亭1號墓畫像中甚至還出現一種靈活機動的雙層幾。就是將一小幾放于一大幾的幾面上構成雙層幾的造型。如此靈活組合也可顯示當時的人們在不經意間會有突破常規的創造。
今天的現代幾不少也被設計成雙層式的,和古代的雙層幾相比,雖然在對待形式法則上古今差異很大,但就其基本功能而言卻是極其相似的.即均源于功能的需要。
山東沂南古畫像石墓
沂南畫像石中的庋文書之幾,在幾面兩端有豎立的邊棱,可防止簡冊滾落。此邊棱再加高并向外卷,便形成如燒溝1035號墓所出卷耳案。這類構造的出現,也助長了幾和案互相混淆的趨勢
東漢陶卷耳案 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
在沂南畫像石中還見到一種在圓形底座上豎立一柱,貫長方板,頂上并裝有圓盤的家具,其正中的板上放置著熏爐、方篋等物。
此器不知其名,姑稱之為圓臺。庋物用,似家具中的桌。漢代罕見垂足高坐者,這時似不應有桌椅等高家具。然而漢代中原地區雖無椅,卻產生了雛形的桌。
東漢圓臺 山東沂南畫像石拓片局部
①疊案
案在漢代有矮足案和高足案之分。這兩大類的案都有相當多的款式。其中別具特色的是一些多層相疊的高足案。這些高足案的高足是相對于矮足案很矮的墊腳或圈足而言的,其實今天看來并不高。
這些可以疊放的案的特點是除了較為整齊劃一外,更有意思的還是可以像今天的盤子一樣層層疊加至很高。
如遼陽棒臺子屯壁畫就出現了5層疊放的圓形案,而四川彭縣畫像磚上的矩形案則多達12層疊放,更奇特的是最高一層案上竟有一女子雙手支于案邊往上做優美的高難度舞蹈。
這一畫像的初始目的可能是為了炫耀死者對于身懷絕技舞女的占有,然而卻是間接反映了當時制案者的工藝技能,因為要使各個案整齊如一.疊放后層層相依而如同一整體,沒有嫻熟的木作技能是無法想象的。
跳丸盤鼓疊案畫像磚
這似乎也可看出早期人們對待家具工藝上的批量化、模數化和統一化原則的一種不經意把握,當然這種把握是典型的手工業時代的產物,但是正如英國著名學者路希·史密斯在其《工業設計史》中所斷言的,即使在工業化前的社會里也存在讓今天驚嘆的工業化原則和思想。
由此可見,這些設計正如漢代人對一些多子奩、漆隔的模數化設計和對一些銅燈的環保化設計一樣,展示了漢代人工藝思想的巧妙性和前瞻性。
遼陽棒臺子屯壁畫 5層疊放的圓形案
②高足案
在漢墓畫像石上還有一組足的高度類似于今天桌子的高足案。這種案上陳放了不少食品。高足案的奇特之處在于案面有長短之分,案面還可與案腿分離并在由各腿組成的框架上挪動以便陳放食品。
就其實際功能來說它已具備了后世高桌的特點,甚至在具體的使用功能上還超出了后世高桌。
漢代畫像磚拓片 羊尊酒肆
不過當時垂足高坐之風并未盛行,而且也并無高椅、高凳與之相配,因此此組高足案可稱為當時廚房里一種方便的操作臺面。
因為和高坐具相配的桌子出現在隋唐之際,五代時期才見到桌子名稱。而實際上僅就形象而言,這些高足案完全可以稱為桌子。
前面提到畫像中有可同時坐很多人的連席,在畫像表現的庖廚題材中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熱鬧場面,比如出現了可謂創造了廚房用具之最的4人合用的連俎。
俎,即今天的砧板。有虞氏時稱“棕”,夏后氏時稱“嶡”,商代稱“椇”,周代稱“房俎”。到了漢代,俎有兩種作用:一是盛放犧牲用的祭俎,二是切肉、菜用的砧俎。前者在畫像中并不多見,而后者在庖廚一類的畫像中則經常出現。有一人用的,也有二人用的。但又寬又大供4人合用的連俎則極為少見。
此俎的形制類似于長幾,由于甚長,故有三組直柵足支撐俎面板,四位廚師在俎上十分忙碌,神態各異,顯示出當時大戶人家熱氣騰騰的廚房場景和廚師間密切配合、有條不紊的情形。中國的聯體家具其實早有歷史,連體家具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早期造物設計上的系統性思維。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